吉水县辖18个乡镇,26个居委会,249个行政村,总人口50万,国土面积2509平方公里,县城城区面积10.75平方公里。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关系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民政部,减灾委关于加强社区减灾工作的部署,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我县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有效工作机制
一是成立了综合减灾委员会,各乡镇和社区(村委)均建立了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组织指挥体系、明确了职责任务、应急准备、预警预报和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等具体方法和措施,形成了防灾减灾工作三级组织领导体系。二是成立减灾志愿队伍,社区(村)普遍建立由保安、居民骨干、辖区专业人员等组成的减灾志愿者队伍和应急队伍,成立了减灾抢险、医疗救援、撤离疏散、人员保障等小组。这些人员主要是配合社区(村)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从而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体系完整、架构清晰、职责明确的防灾减灾工作网络。据统计我县共有志愿者队伍320个,人数达3540人。三是建立灾害信息员队伍。全县26个社区、249行政村均配备1名灾害信息员,承担灾害预警及灾害信息收集、传递、评估和应急救助工作任务,为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
二、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防灾自救意识
我县减灾委成员单位为增强群众“防灾害、保安全”意识,不断创新充实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宣传教育内容,结合自身担负的工作任务和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居民知晓率。一是强化社区防灾减灾宣传。将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技能传授融入到社区(村)日常工作中,成员单位结合各自的宣传日做好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通过移动广播,编印减灾宣传资料,利用社区刊物、黑板报、减灾台历、图板展示等方式宣传减灾知识。今年“5.12”宣传期间,围绕“识别灾害风险,掌据减灾技能”这一主题,5月10日在城东小学组织开展了应急疏散演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加强防灾减灾课堂教育。积极发挥市民学校、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作用,邀请专家讲援减灾知识和市民日常急救小常识,每年培训社区居民11000多人次。部分社区联合中小学开展防灾宣传资料编写评比、有奖知识竞赛等活动,使中小学生从小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三是弘扬减灾文化。通过一系列的宣教活动,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群众中逐步形成防灾减灾文化,县文工团将防灾减灾知识编入到文艺节目中,在文艺节目中演出,使防灾减灾深入人心。
三、 强化预案演练,提升社区防灾水平
在建立县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下、乡镇、村(社区)结合辖区自然地理条件和面临的主要灾害风险,针对居民构成、住宅、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辖区的自然应急预案,形成三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目前全县18个乡镇275个社区(村)均已编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和其他食品、水、电等突发事件预案,使减灾防灾具有更强操作性和针对性。定期对社区救灾志愿者队伍和居民进行抢险、灭火、逃生和自救互救等方面的培训,定期组织居民开展应急救助预案演练,内容涵盖灾害发生后如何疏散、撒离、援助等,提高社区群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近年来,我县先后开展洪涝应急演练、消防演练和事故应急处置演习,各社区(村)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了桌面推演、实战演习等形式多样的预案演练活动46次,不定期地检验各级机构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处置应对能力,进一步提升预案可行性和操作性,提高灾害管理能力。
四、 强化设施配备,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不断完善防灾减灾设施,加强防灾减基础工程建设。一是规范避难场所。整合辖区资源,充分利用中小学、老年活动室、村(社区)办公楼、福利(敬老)院、影剧院、广场等资源,采取临时场所和固定场所相结合等方法,开展集减灾、避灾、救灾物资储存于一体的“避灾工程”建设。目前,全县共有各类避难场所22个,总面积6.5万平方米,可容纳6万人,并通过电视、报纸、户外LED、图示等方式开展宣传,使宣传家喻户晓。二是结合我县老城区改造,加强对城区低洼地段的积水治理,做好水系规划衔接,消除排水管道断点盲点,推进雨水泵站改造。加强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区域火灾防控,提高极端天气、地质灾害应对处置能力。三是充实备灾物资。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物资储备仓库,形成“扇形分布、树状管理”格局。同时,合理储备应急救灾物资,目前共储备救灾帐篷60顶、救灾衣物2000件、棉被1000床、草席600张;与超市签订了食品紧急采购合同,为自然应急救助,灾民临时生活保障提供了坚实的物资基础。四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8万元资金,专项用于防灾减灾工作。对获得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村(村)给予奖励,有效保障了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