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河镇常林畲族村,漫步畲寨,一幢幢楼房依山而建,白墙黛瓦,一幅幅构思精美的畲族文化图腾、民俗风情画,见证了畲民们走向文明富裕的足迹。
这里处在吉安和永新两县交界的深山坳里,山势陡峭,田地多为小丘梯田。过去,村民住着破旧的土木老屋,长期戴着“贫困帽”。如今,村里如花园一般,金果飘香,百姓富足。说起村里的巨变,村民们对村主任蓝福明赞誉有加。
三十年如一日,追梦赤子心
缘于乡土情结,畲乡人更愿意留在村里,常林畲族村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留守村中,如何结合畲族村的民族特色,让在村里的乡亲们都能富起来,是蓝福明经常琢磨的心头事。生活在“村在花园中,花园在村中”的理想家园,一直是他憧憬的畲乡梦。
1987年,他放弃了在镇办企业的工作,回到处于深山的家乡,做起了蓝家村的村长。为了改变“一年又一年,山还是那座山,沟还是那道沟”的落后面貌,白天,蓝福明带领村组干部进村入户听民意,晚上就集中碰头研究,商议对策,充分发动群众,群策群力谋发展。蓝福明笑着说:“当时碰到很多困难,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接下了这茬事,就得认真干、负责干、用心干,只是没想到一晃三十年过去了。”
常林畲族村现有127户,村民680人,是我县着名的畲族村,作为村主任,这三十年来,蓝福明一直投身农业开发,先后创办了高山油茶、井冈蜜柚专业合作社,闯出一条致富路。不少乡亲在他的带领下,种起了猕猴桃,搞养殖产业,共同致富。此外,他还致力于保护畲寨传统古民居,挖掘畲族特色文化,在兰家畲族村小组的文化广场常态化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强了畲族和汉族群众之间的沟通和联系。2015年,因畲汉同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声有色,常林畲族村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心系一方百姓,勇拓致富路
以前,村民们面对贫穷落后的面貌束手无策,“看山愁,望水忧;谈发展,直摇头”。蓝福明心里明白,要想带领村民们致富,必须扭转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
蓝福明在统战、民宗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多次组织村民代表座谈,选派骨干前往发达地区取经,学习外地种养殖技术和发展产业的先进经验。立足常林山多田少的实际,蓝福明发挥山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带领村民大力实施毛竹低改200亩,种植高产油茶林500亩,沿线种植杨梅、生姜等,大大增强了村民发展产业致富的信心。不仅如此,他还扩大常林村养蜂专业合作社规模,依托天河农民养羊专业合作社,通过滚动式发展养羊,村里搞起了肉牛、野鸡等特色养殖。
由于常林村地处山区,人多地少,富余劳力较多。蓝福明积极与园区用工单位联系,定期将村青年劳力送至园区务工。几年来,常林共向园区输出劳力100余人,务工人员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
兰家是典型的畲族贫困村小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全村90%的面积为山地。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一项产业,还能剩出劳动力进园区务工。日子过宽裕了,村民们盖起了小洋楼,有的还在城里买了房,把小孩送进了大学校园。蓝福明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决心还要下大气力打造从村部至蓝家村沿线两旁的畲村绿色长廊,建设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今后发展乡村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美丽畲村,特别能“折腾”
回忆起以前的日子,畲民蓝开富感慨不已:“那时,村里没有修通水泥路,没有通讯信号,没有有线电视,村里的土特产销不出去,外面的东西很难运进来,村里好像与外界隔绝一样,村民只有靠外出打工维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蓝福明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立足村情,修编了村庄总体规划,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2009年积极牵头向上争资筹资建设新村部,新修了村民文化休闲广场;2010年主抓了蓝家村新农村建设,有效改善了脏、乱、差的环境;2011年修通了桐树下至邱家水泥路,2012年硬化常林吴家至新棚路段,修复6.18水毁工程中受灾路面及农户房屋;2016年向上争资建设了蓝家村特色村寨,并大力建设了桐树下及温家两个新农村建设点……从申请立项、资金筹措、测量设计、公开招标到施工的全过程,蓝福明自始至终参与组织实施。
现在家乡越来越漂亮了,他说:“自己累了闭上眼睛,眼前经常会浮现八方来客在常林吃农家菜、住农家屋、体验农耕生活的画面,坚信不久的将来常林畲族村将迎来全新的面貌。”蓝福明三十年如一日,追逐民族团结进步的同心梦想,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目标,任劳任怨,勤劳能干,成为了畲汉民族群众心中的团结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