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处理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老大难问题,制约着农村环境改善。我县积极探索治理新模式,率先在金坪民族乡新民村建起人工湿地处理工程,为农村生活污水找到“出路”。
在金坪民族乡新民村文化大礼堂旁的低洼处,一片绿色格外惹眼,远看以为这是一处小游园,走近才知道,这是该村为处理生活污水而打造的“人工湿地”,别看只是简单的栽种了一些植物,其实这块“湿地”大有乾坤,它是一套生活污水无动力一体化处理设施。
据徐小明介绍,这项工程总投入18万元,采取的是“无动力厌氧+人工湿地”的工艺,日处理生活污水量为50m3,村里各家各户的生活污水通过统一的管网进行收集,进入积水池,然后从积水池自流到厌氧一体化装置发酵,再进入人工湿地,当生活污水流过人工湿地时,经沙石、土壤过滤和植物根系的多种微生物活动,使水质得到净化。而在整个处理流程中,湿地中的植物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
正是因为植物在整个环节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所以,人工湿地在植物的选择上,大都种植大纸莎、美人蕉、菖蒲、芦苇等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由于污水在处理过程中是靠地势落差来实现流动,无需动力设备,不产生额外的运行费用,后期管理也很简便。吴翔、金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