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历史悠久,人文鼎盛,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于北宋至元年(1054年)建县,九百多年来,其秀丽的山水和纯朴的民风,孕育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北宋天文学家曾民瞻,元朝文学家刘鹗,明朝状元曾棨、罗伦,兵部尚书聂豹,明朝外交正史郭汝霖,清朝状元刘绎,解放军上将郭林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贤人志士,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据县志记载,永丰有进士287人,状元4人,将军9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画地教他识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但多次被贬,又多次起用。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的身分辞职,归于颖州(今安徽阜阳)。次年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并吸收了北宋初期诗文革新的成果,把诗文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他一方面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又不轻视文,把文章与“百事”联系,反映现实。这种理论散见于《答吴充秀才书》、《送徐吴党南归序》、《与张秀才第二书》等中。他还用自己诗、赋、文各方面的艺术创作,为诗文革新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苏轼评论他的作品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李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成果斐然。他的政论文充分发挥了儒家思想中注重国计民生的优秀成分,为政治斗争服务,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等。他状物写景及叙事的散文摇曳生姿,从容委婉。《释秘演诗集序》、《醉翁亭记》、《泷冈阡表》等是这方面的佳作。欧阳修的赋也极具特色。他的《秋声赋》,采取散文句法,把秋夜写得生动可感,且变唐以来赋的“律体”为“散体”,在赋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欧阳修又是个博通古今的大学者。他与宋祁(998~1O63)一起重编《唐书》,还自着《五代史》,后人称之《新唐书》和《新五代史》。欧阳修继承韩愈“文从字顺”的传统,但避免了韩愈尚奇好异的作风,散文内容充实,迂徐流畅;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又严密,语句轻快圆融而不滞涩。这种平实的散文风格在当时起了示范作用。
欧阳修的诗成就不若散文,但也不同凡响。在流传下来的800多首诗中,多数是官场应酬、亲友赠答之类。但一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痛苦生活,揭露了社会黑暗,如《食糟民》、《边户》等。此外,如《明妃曲和王介甫》、《再和明妃曲》,斥责统治者的昏庸误国,对妇女的不幸表示同情。他还有一些诗,以清丽俊美之笔,或咏物写景,或述怀言志,如《画眉鸟》、《戏答元珍》、《晚泊岳阳》等,都给人平实亲切之感。欧阳修的诗也是学习韩愈的,也写过一些奇崛险怪的诗,如《凌溪大石》等。但他主要学习韩愈诗歌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以清新自然、平易流畅纠险涩雕琢之弊,对扫除西昆派的浮艳文风,有良好作用。不过,一些诗散文化、议论化倾向较明显,意境略差。
欧阳修也是北宋着名词家之一。欧词收在《六一词》和《醉翁琴趣外编》中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描写爱情。与他在散文和诗中表现出庄重的儒者面目不同,他的词情意缠绵,风流深婉,如[踏莎行]上阙最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缠绵清丽,真挚动人。欧词中还有直抒个人抱负的作品,多作于后期。他题咏颖州西湖的10首[采桑子],表现了襟怀豪逸的洒脱情怀和自我宽慰的情绪。[圣无忧]“世路风波险”等也不全是悲观的呻吟。欧阳修的一些词,向清疏峻洁的方向发展,一洗晚唐、五代的绮靡习气和富贵氛围。这说明作者已开始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与诗文革新运动遥相呼应,对苏轼豪放派词人和秦观等婉约派词家均有一定影响。冯煦说他“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了欧阳修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
欧阳修在诗歌理论上也颇有成就。他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论点,揭示了生活和创作的密切关系,在文艺理论上有较普遍的意义。他的《六一诗话》,以随笔漫谈的形式论诗,开诗话、词话之先河。
欧阳修的着述,今存《欧阳文忠公全集》、《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修一生,尽管经历坎坷,但他始终把勤于政事和嗜好读书,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地取得多方面的成就。在他从政的四十二年间,粉事认真,从不懈怠;治学严谨,对于钻研经史,着书立论,创作诗词,散文,虽有时日理万机,有时困于贬谪,却从未弃置和间断过。而且日常的一点闲暇时间也用来钻研和阅读,所以,文坛上有他的“三上”故事的佳话流传。
欧阳修在政治上是位革新派,他发支和领导的古文运动,是和他在政治上的革新主张呼应的。他是宋代学术思想上首开风气的衙要人物,是后世称为“宋学”的开创者之一,是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五安石五家都得到他的扶掖,得到他的赏误识荐举。他既是散文家,诗人,词人,又是史学家,经学家,目录学家,金石学家。而散文的成就尤为突出。总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个有我方面创获和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
欧阳修的学识,文章,品德,素为人们所效法与景仰,故有“欧庐陵道德文章”之评。古人和今人对他有不少评论。和他同代人王安石在《祭欧阳文忠公文》中写道”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形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戎雄辞宏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南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欧阳修一生着作丰富。他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他一生的着作,南宋绍熙,庆元年间由丞相周必大和孙谦益,胡柯,罗泌等编定为《欧阳修忠公文集》一进五十三卷,约进万言。 还有,值得一题的是,欧阳修虽然是从小就一直身居外地,但因爱到慈母熏陶,对家乡也十分眷恋,怀着深厚的乡土之情。他的《寄题沙溪宝锡院》一诗可见一斑:
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常向北人夸。
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
酿酒烹鸡留醉客,鸣鸡织苎偏山家。
野僧独得无生乐,终日焚香坐结痂。
明朝状元曾棨
曾棨,江西永丰人,字子启,号西墅。生于明洪武五年(1372),卒于明宣德七年(1432)。明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状元及第。授修撰,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兵部尚书聂豹
[明](公元一四八七年至一五六三年)字文蔚,号双江,吉安永丰人。生于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卒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年七十七岁。登正德十二年(公元一五一七年)进士。为平阳知府。嘉靖间,俺答频寇山西,豹修关练卒,先事以待。后礼部尚书徐阶荐其才可大用,召拜右佥都御史。累官太子太保,因故罢归。未几,卒。后追谥贞襄。豹着有双江文集十四卷,与困辨录(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聂豹(1487-1563年),今江西省永丰县恩江聂家村人。正德12年(1517年)考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是明代有名的廉吏之一,名垂青史。
聂豹登第初,任华亭知县。适遇该县百年大旱,农田干裂,颗粒无收,百姓饱受缺水之苦。而有的地方官吏却勾结黑恶势力,借机敛财、贪污积弊,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让人更加不能容忍的是府中一财务总管仗着其岳父是朝廷一品大官,伙同他人私吞应蠲免的税银1.8万余两,而几任知县却不敢得罪他。聂豹上任后,以初出牛犊不怕虎的气概,除弊立新,立法行政,首先将这位吏婿及同伙革职查办,没收税银1.8万两以抵民间积欠,百姓无不称快。期间,聂豹还大力兴修水利,疏通水渠3万余条,修复废塘1.2万余座。从此,百姓再无缺水之苦,逃荒的群众也回归故里,据县志记载:“逃亡归来的足有3223户。”
嘉靖四年(1525年)聂豹任监察御吏,到任才几个月,就多次上疏指斥司礼太监张佐违诏招收内监工。后又弹劾兵部尚书金献民、侍郎郑岳接受边将贿赂,使金、郑二人终被罢官。嘉靖二十年,聂豹升迁陕西按察使,因对达官显贵敢于抨击,奸党却诽谤他曾在平阳贪污,冤逮入诏狱,在狱中写成《困辨录》《幽居答述》等书稿。次年,冤案终于大白,但仍落职回永丰。为了生计,常赴青原等书院讲学。
嘉靖二十九年,京城屡被俺答(北方少数民族)侵犯,百姓不得安宁,世宗颇想得到良才,经吏部尚书徐阶推荐,聂豹才召回京城,任兵部右侍郎,任职不久转任兵部左侍郎,后又升任兵部尚书。聂豹善用人才,慎选将士,率先垂范带领将士修边城,建关隘,预备刍粮,控制要塞,以阻止外侵之敌。聂豹在职期间,尤能严禁请托,遵循法轨,声望赫然,被皇帝诏赠太子太保。嘉靖34年,聂豹因反对赵文华请视师祭海神和朱隆禧差田赋开市舶,违反了皇帝旨意,受到降俸二级处分,随后,疏请退休南归故里--永丰。
解放军上将郭林祥
郭林祥,江西永丰人,时任军委纪委书记,总政治部副主任。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一方面军干部团连指导员、师组织科科长、团政委。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抗大总校队长、大队长、团长,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政委,太行军区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百团大战。1944年任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与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1946年中原突围时,任中原军区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与皮定均等率部向东线突围,完成了掩护主力向西实行战略转移的任务。后任华东野战军独立师副政委、华北军区军副政委。参加了鲁南、孟良崮、太原、西南等战役。1950年后,历任川北军区副政委,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副政委,成都军区、总后勤部、新疆军区、南京军区政委,中共中央军委纪委书记,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中纪委常委。是中共八大、十一大、十二大代表,中顾委委员,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清朝状元刘绎
刘绎,江西永丰人。字瞻岩。生于清嘉庆元年(1796),卒于清光绪四年(1878)。清道光十五年(183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值南书房。道光十七年,以三品京堂的官衔出任山东学政。在山东督学刻"劝课条规",着《崇正黜邪论》一卷,以整饬教育、促进学业、鼓舞善类。不久以父母年迈乞归故里。回归乡里后,则在鹭洲书院及青原书院作主讲。给生徒讲学,不涉偏激,不落虚空。以检查所作所为重,一以省察躬行为本。其间担任白鹭洲书院山长长达十二年。
天文学家曾民瞻
北宋天文学曾民瞻发明制造的晷漏,对于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曾民瞻(生卒年不详),字南仲,永丰睦陂(今永丰县坑田乡)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曾朝阳,庆历二年(1042)进士,叔祖父曾匪,庆历六年(1046)进士,号称“二曾”。堂兄曾元忠,大观三年(1109)进士,则爱好天文、历法,撰有《天文图》、《春秋历法》和《古今年表》等着作。
受堂兄的影响,曾民瞻自幼聪明好学,尤其爱好天文,常常在夜间观察天象,有时甚至彻夜不眠,不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执着的追求,奠定了他从事天文学研究的基础。
宣和三年(1121),曾民瞻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南昌县尉,管的是治安。在工作中,他发现郡置晷漏计时有误差,决定根据自己平日的观察数据,试制一种更为精密的晷漏计时。
为了制造新晷漏,曾天瞻根据当地的经纬,观察天空的星象,测量四季的日影,注意朔望的月形,研究天体变化的规律,精确计算贮水器皿的容积,漏水孔通的大小。掌握了时空的准确数据后,又用铜、铁、木材等材料,制成铜壶、铜盆、铜斛、铜虬、铜钲和木箭、木偶等部件,配上机关,涂上釉彩,组装成一台新的晷漏。这种晷漏不但计时准确、外形美观,而且还可视听信号,应用方便。就当时来说,科技和工艺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晷漏已失传,但曾民瞻创新的晷漏制造方法,在《南宋书》、《永丰县志》和《吉安府志》中有些记载。具体做法是:范金为壶,刻木为箭后,置二脚二斛,壶之水资于盆,盆之水资于斛;其于注水,则为铜虬张口吐之;箭之高为二木偶:左者昼司刻,夜司点,其前设铁板,每一刻一点则击板以告;右者昼司晨,夜司更,其前设铜钲,每一晨一更则鸣钲以告。又为二木图:其一用木荐之,以测晷景;其一用水转之,以法天象。
晷漏虽不是曾民瞻的发明,但他对计时仪器的改进,使它更为精密,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曾民瞻着有《晷漏》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