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水力资源 永新县河流纵横交错,水力资源比较丰富。根据全县水力资源普查统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了条。即除禾水干流外,还有文竹水、砻市水、龙源口水、溶江水,六七河和芦溪水6条较大的支流。其他短小河溪呈树枝状分布。全县水力资源蕴藏量为,70673千瓦。
禾水源于武功南麓,由西向东经莲花,贯永新,至吉州区神岗山汇入赣江,全长256千米,流域面积9000余平方千米,呈扇形。永新县位于禾水中游。禾水在县境西起龙田的陇山口,东至高桥楼镇的沙边村与吉安县相接。禾水在县境内流长77千米,占全县流域面积的1/5。禾水河两岸阡陌相属,交通便利,桑蔗广布,人口稠密。
砻市水是县境内禾水的一条最大支流,发源于井冈山北端,流经砻市、新城,于中江坪人永新三湾乡,在澧田镇的双江口与禾水相汇,全长35千米,集雨面积295平方千米,砻市水人永新境内后,河路蛇行于狭谷峭壁之中,流域内林木茂密,植被良好,景色秀丽多姿。
文竹水源出于永新县高溪乡与湖南省茶陵县的罗霄山脉界指山。以高坑水、三板桥水为骨干组成。沿途经高溪、文竹两乡镇,于龙田乡的潞江注入禾水,文竹水在蒋家桥1)2_k东为南坑水,西为梅花水,两水合称高坑水;三板桥水在文竹街从西汇人高坑水,组成文竹水,集雨面积429平方千米。
溶江是由黄岗水、禾山水、白马陂水三水汇合于澧田镇的新居,新居以下称为溶江,全长22.8千米。溶江北面有花溪水于莲州乡的社边村汇人,有桃花水于莲州乡的杨桥村汇人,该水于高桥楼镇的溶江村汇人禾水。溶江水集雨面积429平方千米。
龙源口水位于县南部,主要支流源出于龙源口镇与井冈山市交界的禾桶山,沿途经横溪、秋溪、井渡,于龙源口镇的陂洲与万年山水汇合。万年山水又叫黄陂洲水,源出于烟阁乡与曲白乡交界的黄竹岭,这两条支流河道极度弯曲,岸陡水急,主河长39千米,集中落差80余米,集雨面积288平方千米,于在中茅洲汇入禾水,水能蕴藏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六七河源出于白沙塘与龙源口交界的枫木山,从河源到坳南乡 的坪坑进入泰和县境,河长39.4千米。集雨面积在永新境内218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小溪有8条,河两岸形成的台地或冲积平地,农田较少,盛产杉竹,地下水补给好,无水土流失现象。
芦水位于县北部芦溪,发源于与安福县交界的陈山木坡坳,西与桃花水仅一脊之隔,由于该地丘陵起伏,形成了众多的从两侧汇人的小溪流。河左岸有汇于古竹的新村水,汇于樟桥的龙王仙水,汇于马田的大源水等溪流;河右岸有合汇于黄沙村的东源水和泽水,汇于双溪陂的柘溪水等,芦水在怀忠镇虹桥进入安福县境内的洋门村。
齐全的水利设施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事业的兴衰成败是一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永新县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异常简陋,一遭洪水,田毁人亡,灾民背井离乡;一遇旱灾,颗粒无收,灾民饥饿而亡。 ,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拨出了大量的专款,组织全县人民拦河引流。截谷蓄水,开沟挖渠,疏浚排涝,为农业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半个多世纪以来,永新县的水利建设规模超过了历史上所有的朝代,截至2002年,全县已建成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63座,新建和扩建引水工程800余座,其中灌溉万亩以上的有2个,千亩以上的21个,提水工程既有电力提灌,又有机械抽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2万余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6%,旱涝保收面积2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0%。
永新县水利设施以中型水库和陂坝为主。
禾山、丰源、洞口、斗上、繁荣等5座水库是县管国营中型水库,也是全县已建成使用的骨干蓄水工程。斗上水库是浆砌块石重力坝,其余四座均为土质坝。填筑质量最好的是繁荣水库,大坝最高的是禾山水库,坝高41米;大坝最长的是丰源水库,坝顶长516米;库容最大的禾山水库,总库容量为1615万立方米;兴建最早的是繁荣水库,于1957年11月动工。由省国防工办投资兴建在永新境内的枫渡、芰南两座水库,总库容量分别为5700万立方米和660万立方米。解放后,永新县在修建这些中小型水库的同时,还兴建、修复了不少陂坝渠塘。
源陂,位于禾水中游,地处澧田镇珠塘村。该陂历史悠久,传曰:元朝两陂,水上九西,就是指源陂和官陂。可见它在元朝或元朝以前就存在,1952年修复源陂时,坝基挖出一节已碳化的古树干,经考证,这节树干是几百年前兴建或修复陂塘时用来拦挡石块的,由此可见源陂兴建年代之久远。随着岁月的流逝,河床逐年扩宽,陂坝下游日渐冲积,至清末以后,陂塘近于废毁。1951年,县人民政府组织劳力开始修复源陂。次年春完工,嗣后又多次加固改建,现在是县内灌溉效益最大的一座引水工程,其灌溉面积达1.9万亩。
袍陂,坐落在禾水中游,地处禾川镇西光村,距县1.5千米,是一座灌溉发电综合利用的引水工程。据记载:“昔袍田之陂筑陂费成,楚公置袍于堤而陂。”从中可以得知袍陂命名的缘由。历代筑陂靠木桩砌石,故屡筑屡毁。1963年冬,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再资助重建袍陂,并综合兴建北门电站,陂坝长142米,最大坝高6米,系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溢流,坝两岸成渠,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2万亩。
发展迅速的电力 解放前,永新无电力设施,人们只能利用水力建立一些筒车、水碓设施进行灌溉、榨油和粮食加工,利用松脂、竹片、油灯照明。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电力事业,1950年10月,由茶陵县的刘芝达先生在县城开设煤气机火力发电厂——永明发电厂正式发电,装机40千瓦,这是永新县有史以来第一次用上电。1954年冬,龙田乡沐江村木制水轮发电站建成,功率6千瓦,这是全县利用水力发电之始。
永新县电力的发展,经过了20世纪60年代的试办期和70年代的大办期。
1962年在高市乡刘家村利用源陂引水灌溉首建铁制水轮机发电站一座,装机12千瓦,后来又于1965年6月利用官陂灌田渠道凄成沙市水电站,装机60千瓦。这是当时全县最大的水电站。这些水电站为推动全县水电站的发展提供了经验。1966年6月,利用袍陂渠道建成北门水电站,投产发电。
进入20世纪70年代,小水站电建设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据统计,这期间共建成小电站62座。最大的是斗上电站,装机容量7:0千瓦;最小的是三湾荷树坪的电站,装机容量仅0.9千瓦。1972年由省国防工办兴建,现改制为枫渡水电有限公司的水电站,总装机苎量为9000千瓦(3X 3000千瓦),是目前永新境内最大的水电站;龙源口电站于1985年动工,设计装机容量为3600千瓦(3x1200千瓦),现建有二级电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