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
大棚芹菜菌核病是近几年发生较重的一种病害,严重时甚至使芹菜绝收。病害常先在叶部发生,形成暗绿色病斑,潮湿时表面生白色菌丝层,后向下蔓延,引起叶柄及茎发病。病处初为褐色水渍状,后形成软腐或全株溃烂,表面生浓密的白霉,最后形成鼠类状菌核。病菌以菌核在土壤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为翌年初浸染源。第二年当条件适合时病菌产生子囊孢子,借风、雨等传播。芹菜发病后,病菌菌丝在田间通过茎叶直接接触进行再侵染。该病在低温潮湿环境条件下宜发生,菌核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20℃,其最适温度为15℃,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1 农业措施
从无病株上留种。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用10%的土盐水进行选种,以除去菌核。经盐水选过的种子,须用清水洗净后再播种。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发现病株应在其未形成菌核时拨除,并撒把生石灰进行消毒。前期适当松土,根据菌核在48~50℃的高温下5分钟即可死亡,可利用夏末休耕期在大棚内灌水、覆地膜、闷棚升温7~10天,用高温杀死部分菌核,前作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田园,反所有残株、老叶、杂草等统统清理干净,并深翻一次,把子囊盘埋入10厘米以下土中。轮作倒茬,可与葱蒜类实行轮作。
2 生态防治
低温、潮湿的环境有利于该病的生发,因此人为的控制大棚的温、湿度,使之造成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也可达到防病之目的。
2.1 温度控制 芹菜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15~20℃,这一温度范围正好与菌核的萌发和菌丝的发展相吻合,需要结合大棚内的湿度来调控其温度,如大棚内湿度较大时,棚温可适当高些,可控制在22~25℃,如湿度不大,棚温可控制在芹菜的适温范围内。棚内夜温不要超过15℃。
2.2 湿度控制 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时,最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因此控制好大棚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也就为其关键所在。大棚内杜绝大水漫灌,更不要造成畦内积水。采用隔畦轮回浇水法,即隔畦错开浇水比普遍浇水对控制大棚内的空气湿度大有好处。注意放风,平时坚持适时通气时间,并加大通风量,尽快把湿度降下来。
3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结合生态防治及时施药,常用药剂及喷施浓度为: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的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每隔7~8天喷一次,连续2~3次即可。棚内出现子囊盘时亦可采用烟雾剂夜间闭棚熏烟,可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熏一夜,隔8~9天一次,连续两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