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施石灰防酸改土技术
吉水县土壤肥料站 盘谷镇镇政府办
酸化是我县农田土壤普遍存在的现象,且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土壤酸化不仅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造成土壤耕层板结、养分流失严重、理化性状变差,而且还会降低土壤中镉、铬、锰等有害重金属元素的溶解度,使其变为可溶,造成对各种作物的毒害,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农产品品质。土壤酸化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县粮食生产的重要障碍因素。为有效缓解我县农田土壤普遍存在的酸化障碍,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控农田重金属污染。适当施用石灰,是一种最经济、简便、快捷、高效的调整土壤酸度的技术手段,可改善土体结构和理化性状,钝化重金属污染物的活性,达到调酸改土、增产增收的目的。
一、石灰肥料的主要作用
1、中和土壤酸性,消除毒害:酸性土壤中的氢离子和活性铁、铝离子,当积累量达到一定浓度时,即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同时在有机质含量较多的土壤,或过量施用绿肥和腐熟度较差的有机肥料时,由于有机质的分解会产生各种有机酸,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
2、增加土壤的有效养分:施用石灰不仅能补充土壤中钙营养,满足作物对钙的需要,而且还能调节土壤反应,促进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及氮、磷、硫等养分的释放。
3、改善土壤物理性状:酸性土壤由于活性腐殖质含量较少,又缺乏钙素,因此结构性差,物理性状不良,对作物生长不利,施用石灰后,其钙离子可与土壤吸附的氢离子进行代换,从而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同时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增加腐殖质含量,有利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
4、能减轻病虫害为害:石灰是一种碱性物质,能杀死土壤中病菌和虫卵,尤其是酸性土施用石灰后,不仅有除虫防病的效果,而且还能消灭田间杂草。
二、石灰肥料的种类和性质
1、生石灰:又称烧石灰,化学成分为氧化钙,是我国农用石灰的主要形态,它在吸水过程中发出高温并即转化成熟石灰;如果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则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转变为碳酸钙。它是石灰肥料中碱性最强的一种,中和土壤酸性作用较大。但如果施用不当或用量过多,往往也会造成局部过碱,引起烧苗的危险,因此应提前施用。
2、熟石灰:又称消石灰,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含氧化钙70%左右,呈强碱性,较易溶解,是我国普遍施用的一种石灰肥料。
3、生物源石灰:碱性相对较弱、但施用安全便捷,中和土壤酸性的作用比较和缓,不致使土壤急剧变碱,因此后效较长。
除上述三种石灰肥料外,草木灰及钙镁磷肥等也含有一定量的石灰物质,施在酸性土壤上也有作用。
三、石灰肥料的施用方法及肥效
1、石灰的施用原则应根据不同情况而定。①由于作物钙素营养期较早,以提倡早施为宜;②石灰碱性强,应施用均匀,防止局部碱性过大,影响作物生长;③石灰既可作基肥,亦可作追肥,水田作基肥应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及绿肥压青或稻草返田等进行,撒施均匀,然后翻耕,使之与土壤混合均匀。用作追肥,一般在分蘖和幼穗分化始期结合中耕进行;④酸性土壤作秧田应施用少量石灰,有利于培育壮秧,一般在播前基施;⑤一般红、黄壤旱地含钙量低,酸性强,铁、铝含量高,固磷作用强,施石灰可降低土壤酸性,消除铁、铝为害,并有利于作物对铵盐的吸收,用量可多些,其他土壤可少些。。
2、要按照周期操作、逐年递减的原则合理确定施用量。石灰施用一般采用5年1个轮回的方法进行,即前3年亩施用量按逐年递减的方式每年施用1次,第1年全量,每亩用量早稻30~50公斤或晚稻25~-30公斤,第2年和第3年在全量基础上逐年减少20%的石灰用量,第4年和第5年停止施用。
3、要采用科学的施用方法。石灰施用前要粉碎使之适宜撒施,并于稻田翻耕前均匀撒施于田块,然后通过耕耙,使之与土壤尽可能混匀。施用石灰时最好配合施用商品有机肥料,但不宜与腐熟人畜粪尿、铵态氮肥(如硫铵、碳铵等)混用,以免造成氮素损失。
四、施用石灰肥料的注意事项
在二晚使用期间,鉴于双抢时间短,气温、水温、土温均较高,必须提醒施用石灰的操作者要特别注意施用安全,要顺风撒施,防止灼伤手、脚、眼、鼻等器官。同时,要严格把握好石灰施用与二晚插秧的时间差,安全间隔期必须在3天以上,故二晚要在移栽前3天施入,以防止因高温灼伤禾苗而发生死苗事件;而早稻、一晚则可在耕地翻沤前施入。为安全稳妥起见,若当地条件许可,建议二晚优先选用生物源石灰(商品肥)。
五、石灰肥料用量过多或施用不当的不良后果
1、用量过多时会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大量消耗土壤氮素等养分,特别是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易引起土壤贫瘠,使土壤肥力下降。
2、因有机质过度消耗,会使结构破坏,造成土壤板结。若多年大量施用,表土层下会形成一层硬的碳酸钙胶结物的沉淀,而形成所谓的“锅巴土”。
3、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用量过多,引起土壤碱性过强,会降低磷、硼、锌、锰的有效性;同时会削弱作物对钾、镁的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