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县鲤城街道蜚山村农廉网 设置为首页 加入收藏
·吉水县·盘谷镇
首 页 乡镇概况 工作动态 党务公开 政务公开 技术推广 制度建设 党委文件 公告通知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技术推广 >> 稻水象甲综合防控技术
稻水象甲综合防控技术
作者:仙游县鲤城街道蜚山村农廉网 发布时间:2013-08-02 编辑:吉水县盘谷镇 录入:吉水县盘谷镇 浏览次数:
 

稻水象甲综合防控技术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  属鞘翅目象虫科,为我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性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稻水象甲原产于美国,现已先后扩散蔓延到包括中国在内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虫主要危害水稻,成虫食叶,幼虫食根,一般造成水稻根系被毁40%80%,减产20%50%,严重时甚至绝收,对水稻生产安全极具威胁。该虫抗逆性强,孤雌生殖,能爬、善飞、会游泳,极易扩散。寄主范围包括水稻玉米、甘蔗、茭白等百余种作物和杂草,幼虫能在20余种植物上完成发育,成虫寿命达300天以上,能以滞育或休眠方式越冬或越夏。成虫能借助风力和水流传播,并能主动飞翔,也可通过疫区内秧苗、稻谷、稻壳及其他寄主植物的运输人为传播。

  稻水象甲我国于1988年首次在河北省发现,近期在省内贵阳、安顺、遵义等首次发现。我区织金、金沙、黔西等县与省内疫情发生区相邻,存在较大的疫情传播风险。为了确保水稻生产安全,加大稻水象甲综合防控宣传力度,便于广大干部及农民群众识别、防控稻水象甲,现特刊发本专栏。

  一、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2.63.8mm,体壁褐色,密布相互连接的灰色鳞片。前胸背板和鞘翅的中区无鳞片,呈暗褐色斑。喙端部和腹面触角沟两侧、头和前胸背板基部、眼四周、前、中、后足基节基部、腹部三四节的腹面及腹部的末端被黄色圆形鳞片。喙和前胸背板约等长,两侧边近于直,只前端略收缩。鞘翅明显具肩,肩斜。翅端平截或稍凹陷,行纹细不明显,每行间被至少3行鳞片,第1357行中部之后有瘤突。脚节棒形无锯齿,胫节细长弯曲,中足胫节两侧各有一排长的游泳毛。成虫后足胫节锐突单个的长而尖,有前锐突。在我国的均属孤雌生殖型。成虫寿命达300天以上。

  2、卵

  长约0.8mm,圆柱形,两端圆略弯,珍珠白色。卵历期7天左右。

  3、老熟幼虫

  体长约10mm,珍珠白色,无足,头部褐色,体呈新月形。腹部2-7节背面有成对向前伸的钩状呼吸管,气门位于管中。幼虫历期30天左右。

  4、蛹

  白色,大小、形状近似于成虫,在似绿豆形的土茧内。蛹历期10天左右。

  二、发生危害特点

  1、危害性

  稻水象甲主要危害水稻,据专家介绍,在美国造成水稻减产10%35%,日本30%50%,韩国15%22%。严重时甚至绝收。

  2、危害特点

  稻水象甲成虫和幼虫均能危害水稻,成虫啃食稻叶,幼虫蛀食稻根。成虫多在叶尖、叶缘或叶间沿叶脉方向啃食嫩叶的叶肉,留下表皮,形成长短不等的长条白斑,长度一般不超过3cm。幼虫蛀食(低龄时)稻根或咬食(高龄时)稻根。水稻根系被害后,造成断根,常腐烂变黑,极易形成浮秧。

  3、寄主范围

  稻水象甲寄主广泛,主要危害水稻,也危害玉米、茭白等作物。寄主包括禾本科、莎草科、鸭跖草科、灯心草科、泽泻科等,多达13104种植物。

  4、传播途径

  (1)自然传播 

  成虫飞翔并借助风力扩散,可从越冬场所飞迁至稻田或从稻田飞迁至越冬场所;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可被交通工具、村寨民居的灯光所吸引而传播扩散;还可通过串灌、溪流、红水、江河等漂迁扩散。

  (2)人为传播

  成虫混杂于稻谷、稻种、谷壳中或附着于寄主植物的干、鲜草(作造纸原料、饲料、包装材料、垫充料等)上,随着调运远距离传播。也能随稻秧、稻草及其他寄主植物的包装材料、垫料或牲畜饲料运输传播,还可随工业用土或带土苗木远距离传播。

  5、生活史

  稻水象甲一年发生12代(贵州省估计为一代)。该虫以成虫在稻茬下、草丛中、树木、竹林落叶层间或田埂下土壤中8cm以上干湿交界部位越冬。来年春季气温12℃以上开始活动,18℃以上达到高峰。先取食越冬场所的寄主植物(主要是白茅、牛筋草、稗草等)嫩叶,使飞行肌发育后,遇气温20℃以上及无(小)雨微风天气,即大量飞迁至稻田,不久即繁殖后代。成虫将卵产于秧苗叶鞘内,卵7天左右孵化为幼虫,幼虫危害水稻根部;约30天幼虫结茧化蛹。蛹10天左右孵化为成虫,成虫取食稻叶,时机适合迁飞至田埂边或山上越冬。

  三、主要习性

  1、孤雌生殖

  该虫在中国为孤雌生殖型。成虫一生产卵60100粒,产卵期约3060天。

  2、趋光性

  成虫在飞行季节,有较强的趋光性。

  3、趋嫩性

  成虫在水稻和杂草上,主要取食嫩叶,老叶很少取食,有明显的趋嫩绿习性。

  4、耐饥和耐窒息

  据资料显示,稻水象甲越冬过程中基本上不取食,能存活6个月以上。在活动季节,不予食料,也可活20余天。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放在试管中,管口加橡皮塞),干燥时可活20天以上;有水时可活30天以上。

  5、潜水和游泳

  成虫可在水中生活和游泳,产卵时自动潜入水下;田中稻丛间转移扩散,主要靠游泳。据浙江试验,浸在海水或淡水中,均可存活2045天。

  6、飞行

  从越冬场所迁至稻田或从稻田迁至越冬场所,主要靠飞行迁移。成虫飞行期间,飞行肌发达,粗壮紧密,坚韧牢固;定居后飞行肌萎缩,变细变松,且易剥离。

  7、滞育现象

  成虫有滞育现象。据专家介绍,引起滞育的环境因子主要是短光照(14小时以下)和低温(25℃以下)。在一年1代区,光照起决定作用。此外,引起滞育的其他因子还有食料和水。滞育的生理状态是:体内充满白色、圆片状的成串脂肪体,卵巢不发育,飞行肌萎缩,不取食,不受骚扰时不活动。

  四、监测技术

  1、直接观察法

  平均气温12℃以上之日开始,经常巡视可能越冬的场所(特别是山坡房前、屋后或野外的稻草堆的中下层),细察杂草(特别是茅草、雀稗、马唐、稗等),寻找成虫取食斑及成虫(一般先发现取食斑)。秧苗3叶期后,经常巡视秧田,细寻成虫取食斑及成虫。

  2、扫网法

  对发现有稻水象甲成虫取食斑的杂草或水稻田,五点取样法调查,在早上7∶009∶00或傍晚17∶0020∶00使用捕虫网在寄主上来回网捕。

  3、灯诱监测

  越冬成虫迁向秧田或成虫迁向越冬场所期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检查灯下诱虫是否有稻水象甲。

  五、主要防控技术

  1、严格植物检疫

  严格检疫把关。严禁将发生区未经检疫的稻谷、稻种、谷壳或附着于寄主植物的干、鲜草(作造纸原料、饲料、包装材料、垫充料等)、土壤、带土苗木运出发生区。禁止在疫情发生区繁育水稻种子。

  2、农业防治

  (1)清洁田园

  水稻栽插前或收获后,要认真处理有虫的稻桩、稻草及田埂周边的寄主杂草,集中烧毁,杀灭可能携带的成虫。

  (2)调整种植结构

  在零星发生区,有条件的可改种其他作物。

  (3)采用旱育稀植方法

  采用旱育稀植的种植方式,可有效防治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迁入危害,并能减少稻株落卵量。抛秧也能减低稻水象甲的危害。

  3、物理防治

  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每80100亩安装1盏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4、养鸭控虫

  水稻移栽后10天,投15日龄鸭苗,每亩15-20只。

  5、化学防治

  施药时连同田边杂草一起喷施。连续施药2 次以上,提倡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

  (1)秧田期防治

  亩用10%醚菊酯悬浮剂80-100克,兑水30公斤对秧苗均匀喷雾,可兼治稻飞虱。

  亩用40%毒死蜱乳剂60毫升稀释800倍液加24%氰氟虫腙悬浮剂30毫升稀释500倍液均匀喷雾,兼治稻纵卷叶螟、螟虫。

  亩用20%阿维·杀虫单微乳油100毫升或30%阿维·杀虫单可湿性粉剂60克,兑水30公斤对秧苗均匀喷雾,可兼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

  亩用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1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可兼治稻纵卷叶螟。

  亩用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4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可兼治稻纵卷叶螟。

  水稻移栽前35天,亩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0毫升,兑水75公斤,均匀喷雾,可兼治稻纵卷叶螟。

  移栽前浸秧根。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7.5克,兑水50公斤,将秧捆放在药液中浸泡30分钟后移栽。

  大田期防控

  可结合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选择下列药剂,节约防治成本,保证防治效果。

  防治成虫和幼虫:在水稻移栽一周后,亩用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2-3公斤,与一定量的干细沙土拌匀,均匀撒施于水田中。撒施前保持水层4厘米,处理后一周不排水灌水。

  防治成虫:在成虫高峰期,亩用10%醚菊酯悬浮剂80-100克,或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悬浮剂30毫升,或24%氰氟虫腙60毫升,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毫升,或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10克,或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40克,或48%毒死蜱乳油80毫升,或20%阿维·杀虫单微乳剂100毫升,或30%阿维·杀虫单可湿性粉剂60克,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喷药时间以上午7∶0010∶00点、下午18∶0020∶00点为最佳。

[关闭本页]
仙游县鲤城街道蜚山村农廉网 主办单位:中共吉安市纪委、监察局 承办:吉安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办公室
电话:0796-8222411 邮箱:sjwlzs@jian.gov.cn
技术支持:北京中农信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010-8280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