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试验方案(一) 吉水县粮油站 技术依据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研究成功的新型实用栽培技术。该技术核心是在栽足基本苗条件下,通过控肥(分蘖肥推迟施用和适量氮肥后移作穗肥),实现控苗(控制无效分蘖发生,降低高峰苗数,提高成穗率)、控病虫害(调优群体结构、减轻纹枯病等病害),简称“三控”,是实现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清洁高效生产的新途径。 技术目的 通过开展水稻“三控”施肥技术,逐步转变传统施肥“一炮轰”的习惯,提高氮肥利用率、控制高峰苗数、提高成穗率和控制病虫害,达到节本增效,清洁高效。为水稻高产稳产和绿色生态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目标 重点在乌江、八都、枫江通过与高产创建结合,进行水稻“三控”施肥简比试验,通过试验带动周边辐射全县。实现水稻双季亩产1000公斤,稻谷单产提高5%以上,亩节本20-30元,亩增收节支50-100元。 主要内容 重点展示“三控”施肥和高产栽培、常规栽培技术在稳产、生态和经济效益上的差异,与常规施肥在茎蘖成穗率、产量和效益上的差异。 简比方案 简比试验设2个处理:处理1,“三控”施肥。施肥总量=常规施肥×90%,基蘖穗粒肥按5221施用,早晚稻分蘖肥分别栽后12天和10天施用;处理2,常规施肥。(既当地农民习惯施肥),早晚稻分蘖肥在移栽后5-7天施用,基肥50%,分蘖肥50%,两次施肥。 三控施肥区,早稻肥料总用量为:45%三元素复合肥50斤,尿素27斤,氯化钾肥11斤。肥料运筹原则,45%三元素复合肥50斤结合耙田一次施入,蘖肥栽秧后12天追施尿素11斤,钾肥4.3斤;穗肥栽后30-35天追施尿素11斤,钾肥4.3斤;粒肥,抽穗5%时补施尿素5.5斤,钾肥2.2斤。 晚稻肥料总用量为:45%三元素复合肥50斤,尿素27斤,氯化钾肥11斤。肥料运筹原则,45%三元素复合肥50斤结合耙田一次施入,蘖肥栽秧后10天追施尿素10斤,钾肥4.3斤;穗肥栽后25-30天追施尿素12斤,钾肥4.3斤;粒肥,抽穗10%时补施尿素5.5斤,钾肥2.2斤。 习惯施肥区,早晚稻用肥总量为:45%三元素复合肥50斤,尿素35-40斤,氯化钾肥10斤。分基肥45%三元素复合肥50斤一次施入,追肥在栽后7天尿素35-40斤,氯化钾肥10斤一次施入。 要求,将一块田对称一分为二,处理间做埂,并用薄膜将田埂包起来,以防串肥。两区其他管理措施一致,进行对比。 二晚采用粳稻品种进行“三控”对比试验,45%三元素复合肥50斤,尿素49斤,氯化钾肥16斤。肥料运筹原则,45%三元素复合肥50斤结合耙田一次施入,蘖肥栽秧后10天追施尿素19.5斤,钾肥7.0斤;穗肥栽后25-30天追施尿素19.5斤,钾肥7.0斤;粒肥,抽穗10%时补施尿素10斤,钾肥2.0斤。 要求用种量与基本苗,优质常规稻用种量早稻10斤晚稻8斤,粳稻5斤。早稻434孔秧盘60个,有效穗20-22万。晚稻353孔秧盘65个,有效穗18-20万。早稻秧龄25-28天,晚稻秧龄20-25。粳稻播种期6月底7月初。有效穗16-18万。 记载内容,品种、播种期、大田用种量、移栽期、基本蔸、基本苗、叶龄、分蘖始期、高峰期、终止期、成穗率、抽穗期、成熟期、施肥时期及施肥量,分区单收单晒,实产验收、室内考种。要求各处理定点5株每周记载一次。
早稻分蘖肥施用时期对比试验方案(二) 试验目的 重点研究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中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产量的影响。 试验设计 试验设两个因素:因素一,品种,早稻选早熟和中迟熟品种各一个,晚稻选早熟和迟熟品种各一个;因素二,分蘖肥施用时期,早稻设移栽后7天、10天、13天、16天、19天施用,晚稻设移栽后5天、8天、11天、14天、17天施用,基本苗及其他技术各处理相同。 试验要求 每小区66m2,不设重复。处理间作田埂用薄膜包起来,防止串肥。N肥基肥、分蘖肥、穗肥和粒肥按5:2:2:1的比例施用。N肥用量较当地常规用量减少10%。P、K肥用量和对照相同,P肥全部作基肥施用,K肥按基肥、穗肥5:5。 记载内容,品种、播种期、大田用种量、移栽期、基本蔸、基本苗、叶龄、分蘖始期、高峰期、终止期、成穗率、移栽至穗分化Ⅱ期的时间;抽穗期、成熟期、施肥时期及施肥量,分区单收单晒,实产验收、室内考种。要求各处理定点5株每周记载一次。移栽前和收获后各处理土样养分含量测定;6、收获前稻株取样,测定养分吸收情况;7、测算出N肥吸收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