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合理地开展秸秆还田,是解决有机肥不足的主要途径,此举既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又能改善土壤结构和性能,还能节省劳力和运输成本。吉水县各地历来就有秸秆还田的良好习惯,为了提高秸秆还田的效果,避免直接还田可能出现的有害影响,广大农民在施用方法上应特别注意抓好以下五个关键技术环节:
一、注意翻压数量。秸秆的翻压量在薄地、氮肥不足、移植期较近时不宜过多;而在肥地、氮肥较多、距播期较远时则可加大。一般为每亩300~400公斤。同时要注意秸秆要尽量铺匀,田面要尽量耙平。
二、掌握翻埋方法。作物秸秆最好用旋耕机或圆盘耙耙碎后翻耕,翻耕时使秸秆和土壤尽量紧密接触并充分混匀,以利腐解。如果土壤水分不足,应结合灌水,使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左右为宜。
三、把握翻埋时间。一般在作物收割后立即将秸秆耕翻入土,边收割边翻埋,以尽量减少水分损失,有利腐解。若使用了秸秆腐熟剂,则可大大缩短腐熟时间,甚至可以翻埋完后立即抛栽二晚。
四、配合施用化肥。秸秆的碳氮比(C/N)都比较大,如果土壤氮素不足,秸秆分解初期,往往会使作物缺氮,所以应配合施用适量氮肥,这样不仅能缓和幼苗与微生物争氮,而且能加快秸秆腐烂。同时在秸秆分解过程中,还会伴随着磷的固定,因此对缺磷土壤还要增施少量速效磷肥,以补充磷的不足,使氮磷钾配比更趋合理。
五、防止酸病为害。秸秆在腐解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机酸,对水稻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有直接影响,所以还田时应配合施用适量石灰来中和有机酸,一般亩用石灰30公斤左右。另外由于秸秆未经高温发酵直接还田,可能导致病害蔓延,因此要避免有病秸秆还田。
|